车窗上挂满了相框
连绵不断的绿色和如云般的云彩
蓝色与天空
走进温柔的漩涡
《我的铁路风景》故事原创散文集
征集示范活动
进行中
???
关山新月,照亮新路
王宇
漫画:阿拉法特·埃尔坎
窗外是茫茫戈壁滩,橙红色的夕阳缓缓沉入地平线。这是当晚独有的蓝调时刻。高铁从这片土地上驶过,让我想起了“骆驼行路”的时光。
七十年来,新疆铁路从无到有,从慢到快。它不仅改变了这片辽阔土地上时空的距离,也在每个普通人的生活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。
我对铁路的记忆开始于2001年的冬天。我5岁时,奶奶家买了一台彩电。那时,彩电还很稀有对于普通农村来说,它们就像是小城镇里孩子们看世界的眼睛。
作者:严玉林同学
我清楚地记得,每天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在电视机前度过的。晚上八点左右,我坐在小板凳上,和前来凑热闹的叔叔阿姨一起看电视里的世界。那一刻,仿佛整个世界都活在电视里。我仔细地看着闪烁的屏幕的每一帧,生怕错过任何细节。我还记得屏幕上首先听到的是一声划破长空的汽笛声,紧接着是一辆看起来像野战管道的汽车缓缓驶入场景。从图中人物的对话中,我得知“甘蔗车”的正式名称是“火车”。命运为我铺就的轨道,被风吹向了一个我从未认识过的遥远的地方。我以为我和火车只是相遇的路人,但你没想到我们成了彼此故事的章节。
作者:舒睿同学
我的青春是在火车上的风笛声中度过的。 2012年,我去乌鲁木齐读高中,每周五晚上我都会坐3个小时的火车回家。我还记得那趟火车——K9782。车厢里挤满了学生、商人和探亲的旅客。我暗恋的女孩经常坐在我旁边靠窗的座位上。他有一双维吾尔人特有的大眼睛。窗外是天山终年积雪的山峰,窗内是我们愚昧的思念。火车穿过一个又一个隧道,闪烁的光影里隐藏着许多难以言喻的心悸。
2015年,我考入北京大学学习。第一次坐T70次出疆动车,花了31个小时。当火车穿过河西走廊,第一次看到华北平原时,马车里沸腾了。
毕业后,我回到新疆,成为一名火车售票员,沿着不断延伸的钢铁丝绸之路,全心全意地运送旅客。 2020年,我带着父母从吐鲁番到乌鲁木齐过周末。一个小时的车程中,我一直看着窗外,低声自言自语:“当年,你爷爷得赶两天骆驼才能走这么远。”
七十年来,新疆铁路从一棵“单苗”成长为一张覆盖全疆的钢铁网;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再到复兴号;从“千里一线”到“新铁轨”“边疆”。但对我来说,铁路不仅仅是钢铁的产物。是月台上父母的身影,是少女睫毛中的光影,是深夜车厢里婴儿的哭声和母亲的摇篮曲。
作者:王若艳同学
这些记忆就像压碎的石块铁轨。它们看似平凡,但共同支撑着新疆过去十年的发展轨迹。当高铁驰骋戈壁,当曾经的沙漠变成了公路,当不同民族的人们在车厢里分享食物、歌曲和故事时,我明白了,这条铁丝网不仅连接着城市和乡村,也连接着每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。
轮胎滚动,风笛爆炸。在这片钢铁里,流淌着家国七十年的记忆,还有与这片土地一起成长的普通人的故事。而我们都是这趟时间列车上的乘客,带着过去所有的记忆,驶向下一个更灿烂的黎明。
照片:中国铁道博物馆
我的火车观|关山新月照亮新路
车窗上挂满了相框
连绵不断的绿色和如云般的云彩
蓝色与天空
走进温柔的漩涡
《我的铁路风景》故事原创散文集
征集示范活动
进行中
???
关山新月,照亮新路
王宇
漫画:阿拉法特·埃尔坎
窗外是茫茫戈壁滩,橙红色的夕阳缓缓沉入地平线。这是当晚独有的蓝调时刻。高铁从这片土地上驶过,让我想起了“骆驼行路”的时光。
七十年来,新疆铁路从无到有,从慢到快。它不仅改变了这片辽阔土地上时空的距离,也在每个普通人的生活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。
我对铁路的记忆开始于2001年的冬天。我5岁时,奶奶家买了一台彩电。那时,彩电还很稀有对于普通农村来说,它们就像是小城镇里孩子们看世界的眼睛。
作者:严玉林同学
我清楚地记得,每天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在电视机前度过的。晚上八点左右,我坐在小板凳上,和前来凑热闹的叔叔阿姨一起看电视里的世界。那一刻,仿佛整个世界都活在电视里。我仔细地看着闪烁的屏幕的每一帧,生怕错过任何细节。我还记得屏幕上首先听到的是一声划破长空的汽笛声,紧接着是一辆看起来像野战管道的汽车缓缓驶入场景。从图中人物的对话中,我得知“甘蔗车”的正式名称是“火车”。命运为我铺就的轨道,被风吹向了一个我从未认识过的遥远的地方。我以为我和火车只是相遇的路人,但你没想到我们成了彼此故事的章节。
作者:舒睿同学
我的青春是在火车上的风笛声中度过的。 2012年,我去乌鲁木齐读高中,每周五晚上我都会坐3个小时的火车回家。我还记得那趟火车——K9782。车厢里挤满了学生、商人和探亲的旅客。我暗恋的女孩经常坐在我旁边靠窗的座位上。他有一双维吾尔人特有的大眼睛。窗外是天山终年积雪的山峰,窗内是我们愚昧的思念。火车穿过一个又一个隧道,闪烁的光影里隐藏着许多难以言喻的心悸。
2015年,我考入北京大学学习。第一次坐T70次出疆动车,花了31个小时。当火车穿过河西走廊,第一次看到华北平原时,马车里沸腾了。
毕业后,我回到新疆,成为一名火车售票员,沿着不断延伸的钢铁丝绸之路,全心全意地运送旅客。 2020年,我带着父母从吐鲁番到乌鲁木齐过周末。一个小时的车程中,我一直看着窗外,低声自言自语:“当年,你爷爷得赶两天骆驼才能走这么远。”
七十年来,新疆铁路从一棵“单苗”成长为一张覆盖全疆的钢铁网;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再到复兴号;从“千里一线”到“新铁轨”“边疆”。但对我来说,铁路不仅仅是钢铁的产物。是月台上父母的身影,是少女睫毛中的光影,是深夜车厢里婴儿的哭声和母亲的摇篮曲。
作者:王若艳同学
这些记忆就像压碎的石块铁轨。它们看似平凡,但共同支撑着新疆过去十年的发展轨迹。当高铁驰骋戈壁,当曾经的沙漠变成了公路,当不同民族的人们在车厢里分享食物、歌曲和故事时,我明白了,这条铁丝网不仅连接着城市和乡村,也连接着每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。
轮胎滚动,风笛爆炸。在这片钢铁里,流淌着家国七十年的记忆,还有与这片土地一起成长的普通人的故事。而我们都是这趟时间列车上的乘客,带着过去所有的记忆,驶向下一个更灿烂的黎明。
照片:中国铁道博物馆



